赖氨酸乳酰转移酶和乳酰化的细胞生物学作用

乳酸不再是代谢废物,而是能量来源、信号分子和免疫调节因子。乳酸浓度升高常与癌症、炎症和自身免疫病有关。赖氨酸乳酰化(lysine lactylation)这一新兴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癌症、免疫应答、代谢调控等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强调了两类乳酰转移酶(lactyltransferases):

  • 乳酰-CoA依赖途径(lactyl-CoA-dependent):如p300、GCN5、KAT8等乙酰转移酶。
  • 乳酰-CoA非依赖途径(lactyl-CoA-independent):以AARS1/2(alanyl-tRNA synthetases)为代表的新型乳酸感受器和乳酰转移酶。

赖氨酸乳酰转移酶和乳酰化的细胞生物学作用

赖氨酸乳酰化(lactylation)的发现与机制
乳酰化是一种新型赖氨酸修饰方式,最初认为通过乳酰-CoA中介。后发现AARS1/2可直接催化乳酸+ATP生成Lac-AMP,并将乳酰基转移到蛋白赖氨酸残基上,无需乳酰-CoA。

乳酰化靶标与生物学功能

组蛋白乳酰化(Histone lactylation):如H3K18la、H3K9la、H4K12la——促进转录激活、癌症进展、免疫调节等。

参与疾病: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膀胱癌、肝纤维化、心梗、近视、阿尔兹海默病等。

非组蛋白乳酰化(Non-histone lactylation):
修饰蛋白如:YAP、TEAD1、NBS1、PDHA1、CPT2、p53 等,调控细胞周期、DNA修复、氧化磷酸化、癌症进展、化疗耐药等。

乳酰转移酶分类:
乳酰-CoA依赖p300、CBP、GCN5、KAT8、HBO1、ATAT1等酶均可介导组蛋白乳酰化。然而乳酰-CoA浓度极低,限制其活性。

乳酰-CoA非依赖(新发现):AARS1/2识别乳酸,ATP辅助生成Lac-AMP,中间产物直接用于乳酰化。影响p53、YAP–TEAD1复合体、cGAS等蛋白功能。

去乳酰化酶(Delactylases):HDAC1–3、SIRT1–3具备不同程度的乳酰去除活性。HDAC3活性最高,尤其针对H4K5la。去乳酰化调控能影响癌症免疫、代谢和DNA修复。

治疗潜力与干预策略

靶点类别 干预方式 示例药物或方法
LDHA 抑制乳酸产生 Oxamate、GSK2837808A
MCT1/4 抑制乳酸跨膜转运 AZD3965、VB124
p300、GCN5 等转移酶 抑制乳酰化酶活性 C646、A-485
AARS1/2 抑制乳酸结合活性 β-丙氨酸(β-Ala)、L-丙氨酸(L-Ala)
Delactylases 激活去乳酰化 Honokiol(SIRT3激动剂)

 

这些策略对癌症、免疫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均具有潜在价值。酶选择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探索其底物识别、组织特异性和调控机制。结构生物学研究不足,对催化效率、结构基础了解不全。蛋白功能调控机制待完善,特别是在细胞定位和液-液相分离调控中的作用。

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ouq.net/3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打赏,为服务器增加50M流量 微信打赏,为服务器增加50M流量 支付宝打赏,为服务器增加50M流量 支付宝打赏,为服务器增加50M流量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