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起源于约14.5亿年前一种兼性厌氧的α-变形杆菌(可能属于立克次体目)与Asgard古菌宿主细胞的内共生事件。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形成嵴结构并承载电子传递系统(ETS),包括四个复合体(cI–cIV)和两个电子载体(辅酶Q和细胞色素c)。电子通过ETS传递并促使质子跨膜运输,形成电化学梯度,ATP合酶(cV)利用该梯度驱动氧化磷酸化合成ATP。虽然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能量代谢,但它们还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代谢调节、氧气感应、核苷酸合成、氧化还原稳态、干细胞分化、衰老、细胞凋亡以及免疫调控。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特性
人类mtDNA为16,569 bp的双链环状分子,编码13个OXPHOS相关蛋白、22个tRNA和2个rRNA。其非编码区(NCR)含复制起点(OriH/OriL)和D环结构。mtDNA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压缩成核小体,具有细菌DNA特征(未甲基化CpG基序、易氧化损伤、多拷贝),使其成为强效免疫原。
mtDNA释放至胞质的机制
mtDNA不稳定性:TFAM、PolG、Twinkle等复制/转录蛋白缺陷导致核小体结构异常,mtDNA易释放。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ROS过量导致mtDNA氧化断裂,Ca²⁺超载和mPTP持续开放促使mtDNA外流。
VDAC寡聚化形成通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寡聚化介导mtDNA通过外膜。
BAX/BAK孔道形成:凋亡初期BAX/BAK寡聚化引发线粒体外膜通透化(MOMP),释放mtDNA。
自噬/线粒体自噬失调与线粒体囊泡出芽:自噬流受阻或线粒体衍生囊泡(MDVs)运输异常导致mtDNA泄漏。
mtDNA释放至胞外的途径
细胞死亡:坏死、坏死性凋亡、焦亡、铁死亡等伴随质膜破裂释放mtDNA。
细胞外囊泡(EVs):线粒体囊泡或完整线粒体通过外泌体分泌至胞外。
胞外陷阱(ETs):中性粒细胞等通过NETosis释放mtDNA-抗菌蛋白复合物。
DNA感应受体与mtDNA信号
cGAS-STING通路:胞质mtDNA激活cGAS合成cGAMP,结合STING后触发TBK1-IRF3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
ZBP1-cGAS协同:Z-DNA结合蛋白1稳定mt-Z-DNA,与cGAS形成复合物增强干扰素反应。
AIM2/NLRP3炎症小体:mtDNA直接结合AIM2或通过氧化损伤激活NLRP3,募集ASC-caspase1引发IL-1β/IL-18释放及焦亡。
TLR9信号:胞外mtDNA通过RAGE内吞至内体,TLR9识别CpG基序激活NF-κB/MAPK通路。
mtDNA信号在疾病中的作用
血管代谢疾病:肥胖、糖尿病中mtDNA-cGAS通路促进内皮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VCAM-1上调致mtDNA氧化释放。
自身免疫病:SLE患者NETs中氧化mtDNA沉积,通过TLR9/cGAS引发慢性炎症。
感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如HSV-1)破坏线粒体膜释放mtDNA;阿尔茨海默病中线粒体自噬缺陷导致mtDNA累积激活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总结与展望
mtDNA作为内源性DAMP,通过多种机制逃逸至胞质/胞外,激活先天免疫信号。未来研究需明确不同疾病中mtDNA释放的主导通路,开发靶向干预策略(如抑制VDAC寡聚化、增强线粒体自噬)。挑战包括mtDNA修饰的动态检测、组织特异性信号差异及转化应用中的递送系统优化。
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ouq.net/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