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点彩红细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碱性亚甲蓝染色后,呈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
2、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3、 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或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
4、 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梅毒、布鲁氏菌、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情况下,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共分三型。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II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III(幼稚型)。
5、 ABO血型抗体:分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天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铲射过的抗体,以IgM为主,免疫性抗体是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的抗体,有IgM,IgG,IgA,主要是IgG。
6、 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脏排泄道尿中的所有溶质颗粒的的总数量。
7、 血尿:根据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分为三种。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外形和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3、混合性血尿。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镜下血尿是指尿液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个/HP。
8、 夏科—莱登结晶:为菱形无色透明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多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可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管腔内的粘液栓中(粘液栓主要是由粘液、坏死脱落的细胞和一些白细胞构成的)。
9、 病理性尿蛋白: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10、肾小管蛋白尿:是指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11、肾性糖尿:肾性糖尿(renal glucosuria)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低所引起的糖尿的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肾性糖尿和继发性肾性糖尿。
12、 真性糖尿: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当血糖浓度大于肾糖域9.8mmol/L后,葡萄糖会从血液中漏到尿中,形成真性糖尿。
13、 蛋白值误差:理学检验尿液的理学检查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和异常气味。在一定条件下(pH为3.2)指示剂产生阴离子,与尿中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产生颜色变化,即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
14、 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的血细胞形态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血细胞生理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血液免疫学;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实验血液学等。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15、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16、 溶血: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作用下,细胞肿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17、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某种抗体能与自己正常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导致的一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18、 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获得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19、 LDL受体途径:LDL受体不仅能识别APOB100还能识别APOE,所以除能与LDL结合之外,还能和含有APOE的VLDL、β-VLDL、LDL残基等结合,将它们吞入细胞内,使细胞从所摄取的脂蛋白中获得脂质(主要为胆固醇),此代谢过程称为LDL受体途径。
20、 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细胞合成,电泳分布β区带。
21、 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22、同工酶亚型:有些同工酶在从组织进入体液后,进一步分化为几个不同的类型,即同工酶亚型。
23、酶的活性单位:在实验规定的条件下(温度、最适PH、最适底物浓度时),在一分钟内催化1μmol底物发生反应的所需的酶量作为1个酶活力国际单位(U)。
24、道南平衡学说:植物细胞与外界介质间有半透性质膜分隔,因细胞原生质内含有许多不能向膜外扩散的可离解的大分子,在此体系内可使外界溶液中的离子向细胞内积累,造成膜内外离子浓度不等,但阴阳离子浓度乘积相等的平衡现象
25、零级反应期:酶促反应以恒定的速率进行,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
26、米氏常数Km: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不同的酶,Km值不同。
27、酶的热稳定试验:利用不同来源的酶对热的稳定性不同,比较血清加热前后酶的活性的变化来区别酶的器官来源。
28、电渗:在电场的影响下,带电荷的液体对携带相反电荷的固定介质进行相对运动的现象。
29、阴离子隙:指细胞外液中所测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即正常人血清钠、钾离子志贺与碳酸氢根、氯离子之和的差值,用mmol/L表示。
30、微量元素:指其含量是以毫克或更少/每千克组织来计算的元素。
31“酶胆分离”现象:急性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ALT明显增高,随病情恶化,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血中ALT下降,甚至在正常范围内,与此同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呈现~。此为重症肝炎临终期的表现,预后极差。
32、二氧化碳总量:指血浆中各种形式的二氧化碳的总和,包括碳酸氢根(95%)、少量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及极少量的其他形式的存在二氧化碳。
33、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的科学。
34、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功能。
35、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物质为目的的反应过程。
36、免疫活性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皆称为免疫细胞。依其作用不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淋巴细胞;第二类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第三类是以其他方式参加免疫应答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其中免疫活性细胞只要指淋巴样细胞。
37、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一组球蛋白。
38、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39、免疫电泳技术:根据抗原及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电泳技术的高分辨力和具有微量、快速的特点,将凝胶内电泳与免疫扩散相结合的一项免疫学技术。
40、半抗原:某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这些物质称为~。
41、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针对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42、M蛋白: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
43、独特型:单个抗体分子(或B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分子)所具有的特征性结构,由抗原结合部位(高变区)及邻近框架区一系列独特位所构成。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
44、多克隆抗体: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称为~。
45、免疫组化技术:指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借助可见的标记物,对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检测。
46、荧光分析法: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生的能反映出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47、免疫组化技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48、非均相免疫技术:指在免疫反应中必须分离结合型和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49、均相免疫技术:指在免疫反应中不需要分离结合型和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50、补体结合试验: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个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
5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
52、临床微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因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地检出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并指导进一步合理用药和防止感染继续扩散的学科。是从事检出微生物和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门医学专业和应用学科。
53、热原质: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合成的菌体脂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54、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以细菌为宿主进行复制的病毒
55、细菌L型: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 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L form)将能有效生长和增殖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称为~。
56、芽孢:是某些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脱水浓缩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57、巴氏消毒法:方法有两种:一是61.1℃~62.8℃30min;另一是71.7℃15~30s,目前主要用于牛乳消毒。
58、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59、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环状双股DNA,有时也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
60、普遍性转导:在偶然条件下,细菌的DNA片段或小质粒可被错误的包装在噬菌体头部,成为一个转导性噬菌体。由于这种错误包装是随机的,可将细菌染色体任何部位基因包装入噬菌体头部,因而这种噬菌体引起的转导称~。
61、外毒素:是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62、内毒素:是许多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破裂、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才释放出来。
63、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64、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65、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其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脑死亡指包括端脑、间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停止。
1.主诉:主诉为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2.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度至40度左右,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见于伤寒和肺炎球菌肺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
4.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良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5.腹泻:凡因肠粘膜的分泌旺盛、吸收障碍、肠管的蠕动增强,使肠内容物通过的速度加快,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称为腹泻。
6.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增多,皮肤、粘膜和巩膜呈黄染的现象。
7.水肿:组织间隙液体增多的现象,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8.痛经:凡在经前或月经期出现明显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
1.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俗称大三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难以转阴。
2.蛋白尿: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3.管型尿:管形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3.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5.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1.传染病:是指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3.大三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
4.小三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是阳性。
- 慢性活动性肝炎:反复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肝脏有轻压痛。上述症状都加重且持续一年以上,机体耐力明显下降,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肝功能明显异常。
6.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破坏机体免疫功能,是一种慢性致命性综合征。
7.PGL: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
8.DOTS:全程督导短程化疗。
- 结核菌素(PPD)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是否有细胞免疫能力及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 肠蛔虫症:由似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肺性脑病:
2.干性支扩: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的化脓性炎症,少数患者仅表现为反复咯血,而咳嗽、咳痰不明显,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症” 。
3.呼吸哀竭:简称呼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
2.心绞痛:指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临床特点为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
3.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是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其临床特点的一组症候群。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机体内尿路中生长繁殖,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而引起的尿路炎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肾实质广泛损害,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和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2.缺铁性贫血: 是人体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型表现。
3.AA: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4.白血病: 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1.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严重表现,主要诱因为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前准备不充分等。
2.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达不到诊断标准者,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3.妊娠期糖尿病:在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表现为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
1.蝶形红斑: 在面颊部首发,突然出现小片淡红、鲜红或紫红色斑,逐渐扩展到鼻梁,并相连成蝶翼样。
2.抗核抗体: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百度)
3.晨僵:晨僵是指晨起之后或关节长时间静止后出现的关节发紧,僵硬,胶着感,活动不灵或受限。持续多在1小时以上。
4.类风湿结节: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好发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在内脏、周围神经鞘内和肌肉组织内也可形成小结。
1.麦氏点:在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 Charcot三联症:因结石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腹痛、寒战和发热。
3.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正常运行和通过发生障碍。
1.沙眼:指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病程可达数年或数十年。
1.浅部真菌病:又称皮肤癣菌病,简称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浅部真菌侵犯表皮、毛发、甲板所致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皮肤病。
2.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3.荨麻疹: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
4.痤疮:俗称为“青春痘”或“粉刺”,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溢出部分。
5.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6.冻疮:是一种发生于寒冷季节的末梢部位皮肤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疾病。
-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 新月体:是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肿大,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形成新月状或环状体,其中尚含有纤维蛋白、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等称上皮性新月体。此上皮性新月体被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取代,转变为纤维性新月体。新月体必须占球囊50%以上,否则只能成为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 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是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 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至发挥最大效应称为正反馈。
-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人体内较为多见。
- 肿瘤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 其他发源的正常组织间的差异,中立路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
-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 阈电位:指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 血型:指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摸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 高脂血症:血浆中的脂类一种或几种浓度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现象。
- 营养必须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
- 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提高了人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凋亡: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和生化特征上有别于坏死。
- DNA复性:在适宜条件下,如温度或PH逐渐恢复到省力范围,分离的DNA双链可以自动退火,再次互补结合形成双螺旋的过程。
- 同工酶:具有相同催化功能,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的一组酶。
-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上下切迹围成的,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 稳态:在生理条件下,人体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的调节,使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状态称为稳态。
- 新陈代谢: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力内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过程。
- 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清醒而又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及大部分消化液即可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中,这个过程称为吸收。
- 心绞痛:是指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临床特点为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
- 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严重表现,主要诱因为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前准备不充分等。
- 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称为副反应。
-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时,出现的额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等症状,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 免疫:指机体事变和排除非己抗原异物,以维护内部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方面。
- 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成为质反应。质反应以全或无,阳性或者阴性的方式表现。
-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分泌的高效能活性物质。
- 肺泡通气量: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肺泡的空气量,它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特别是发生在心、脑、肾等器官,可引起缺血性改变。
- 牵涉痛:指内脏疾病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瘀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瘀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黄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者称为腹股沟韧带。
- 半数有效量:质反应中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或浓度,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剂量或浓度,称为半数有效量。
- 败血症:指病原菌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出血斑、肝脾大等。
- 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毫米稍偏下方,有一黄色区域成为黄吧,属于感光敏锐区。
- 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可非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靶细胞的固有免疫淋巴细胞。
- 免疫应答: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楚抗原的整个过程。
- 梗死: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断,又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发生的坏死。
-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耻骨联合:是两侧之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接而成
- 颈静脉怒张:正常人立位或者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若取30-45°的半卧位,颈外静脉充盈高度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
-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细胞的易化扩散:指一些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 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病人指甲床末端,或以干净玻片轻压病人口唇粘膜,如见到红白交替的与病人心搏一致的节律性微血管搏动现象,即毛细血管搏动征。
-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繁殖后,细菌不入血,而是外毒素进入血流,使机体致病。
- 主动脉窦: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为主动脉瓣,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为主动脉窦。
- 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 白化病: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由于先天性缺乏络氨酸酶,或络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
- 基因表达:指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即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
- 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 心包摩擦音:指由于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心包纤维蛋白沉着,使脏层和壁层心包表面粗糙,在心脏搏动时发生摩擦而出现的声音。
胆总管:肝左、右肝管出肝门后汇合称为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ouq.net/2983.html